图书在图书馆中的排列位置是由索书号决定的。索书号是图书馆赋予每一种馆藏图书的号码,每种图书有和其它图书均不相同的唯一的索书号。以红色标签贴于图书书脊下方。号码具有一定结构并带有特定的意义。在馆藏系统中,索书号可以用来准确地确定馆藏图书在书架上的排列位置,是管理员排列图书和读者查找图书非常必要的代码信息。
索书号由分类号和书次号两部分组成。首先根据图书的学科主题确定图书所属大类,再沿图书所属类目关系划分出层级分类号码。我馆目前采用的图书分类法是《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》(第五版)。由于在索书号中带有分类号码,使同一学科主题的图书得以比较集中地排列在书架上,起到方便读者查找的作用。
书次号是指同一种书按进馆先后著录顺序而生成的(即同一个分类号的书)的次序号。
不同索书号确定排列先后顺序的步骤是,先比较分类号码,分类号码相同再比较书次号大小。分类号采用对位比较法(从左向右一位一位字符进行比较,前一位相同再比较后一位)。字符前后顺序以ASCII字符集为依据,排在ASCII字符集前面的字符对应的分类号就靠前,相应的书就排在前面。
《中图法》分为五部二十二个大类,分类号由英文字母、阿拉伯数字和辅助符号等组成。在每一个类号中,字母具有固定的类目含义。如K表示“历史、地理”;O表示“数理科学和化学”,包括数学、物理学、化学等学科的文献都用它来标识。阿拉伯数字也具有特定的类目含义,每个数字的含义由它所在的类目决定。例如,I247.5,“2”表示“中国”,“4”表示“小说作品”,“7”表示“当代”,“5”表示“长篇小说” ,“·”为分隔符号(仅起分隔作用,3位数字一隔,没有具体含义),整个类号所表示的完整含义是:“中国当代长篇小说。”
著录图书先按字母顺序排列,然后按字母后数字排列,如:A,A8,B2,C,C93……分类号中的数字部分一律被视为小数制,按线性方式从小到大排列(即采用对位比较法)。再以前面所举“I文学”大类为例,其排列次序为:
I、I0、I1、I2、I21、I22、I23、I24、I242.4、I246.4、I247.4、I247.5、I247.7、I247.8、I25。
《中图法》分类号中三种辅助符号作用:
1、"·"为分隔符号(仅起分隔作用,每三位数字后加一个“·”,没有具体含义和其它作用。)
2、“-”总论复分符号。用附表一"总论复分表"时使用此号。如《文学辞典》分类号为"I-61"。将此号排在数字"0"之前,即将"I-61"排在"I0"之前。 如:I23-61、I230、I230-61……
3、":"组配号。此号用在需要组配复分的类目中。如英语读物类图书,分类号为H319.4,再根据组配复分法将各类类号加在H319.4之后进一步细分,如:绘画本英语读物入H319.4:J,小说类英语读物入H319.4:I,传记类英语读物入H319.4:K……其排列次序为:H319.4:I、H319.4:J、H319.4:K ,再如:专科目录、文摘等,若是集中处理,分类法规定入"Z88",并用组配方法将各学科的分类号码加于"Z88"之后。如文学书目号码为Z88:I,医学书目号码为Z88:R。其次序依分类号次序排列:Z88、Z88:I、Z88:R
按分类号排列完后,同一分类号的图书再根据书次号的顺序排列。
我馆图书的书次号一般由两部分组成,即:书次号=种次号+辅助区分号(卷次号)
种次号是按照同一种图书进入馆藏时间的先后所取用的顺序号码。按自然顺序排列法排列。如: 1、2、3、4……99、100……
辅助区分号,是用来集中相关图书,方便读者查询。但并不是每一种图书都有辅助区分号,只有需要区分或联系图书时才使用。 我馆常用的区分号有::表示卷次,如上下册,第一卷,第二卷……